【炭黑产业网】8 月 29 日消息,在橡胶及部分塑料制品生产加工中,炭黑的研磨细度是影响产品性能与成本的关键因素之一。但行业内对研磨细度的选择并非遵循 “越细越好” 的单一标准,而是需结合最终应用场景,确定适配的粒度范围。从理想状态来看,废旧轮胎裂解炭黑的研磨目标是达到其原生粒子大小(约 325-800 目)并实现良好分散,但实际操作中需综合权衡产品性能需求、生产成本及加工难度,找到三者间的平衡点。
从细颗粒炭黑的优势来看,首先能显著提升补强性能,这也是橡胶领域重视研磨细度的核心原因。炭黑对轮胎、皮带、密封圈等橡胶制品的补强效果,主要依赖其比表面积 —— 颗粒越细,比表面积越大,与橡胶分子的接触点位就越多,结合强度随之增强,进而使橡胶制品的拉伸强度、撕裂强度及耐磨性得到明显提升。其次,在着色应用场景中,如油墨、涂料及塑料制品,更细的炭黑可提供更高的黑度与蓝相色调,着色能力更强,同时具备更优的遮盖效果。此外,理论层面上,较细的初级粒子更易在材料基质中均匀分散,减少因颗粒团聚形成的性能缺陷点,保障产品质量稳定性。
据炭黑产业网了解,炭黑研磨并非粒度越细越好,过度细化会带来多重弊端。其一,能耗与成本急剧攀升,将颗粒从微米级进一步研磨至纳米级,需要消耗大量能量,且颗粒越细,后续细化的难度呈指数级增长,成本效益大幅下滑。其二,团聚现象加剧,细颗粒炭黑表面能较高,颗粒越细表面能越大,易自发团聚形成难以分散的二次团聚体,反而降低其在最终产品中的有效分散度,抵消细颗粒本应带来的优势。其三,加工性能恶化,在橡胶中,过细炭黑会大幅提高胶料粘度,增加混炼难度与能耗,还可能延缓硫化速度;在塑料中,过高添加量会导致熔体强度下降,影响成型加工。其四,造成性能过剩与成本浪费,对于彩色水泥砖着色剂、低要求塑料填充剂等低端应用,无需高补强性能,使用过细炭黑属于资源浪费。其五,可能破坏炭黑微观结构,过度剧烈研磨会损坏炭黑聚集体形态等微观结构,反而削弱其固有补强性能。
要科学把控研磨细度,需先明确炭黑的三个关键结构概念:原生粒子、聚集体与团聚体。原生粒子是生产过程中最初形成的最小离散球形粒子;聚集体是多个原生粒子通过强化学键熔合形成的稳定结构,也是炭黑发挥补强作用的基本单元,研磨难以将其打破;团聚体则是多个聚集体通过范德华力等物理作用松散结合的团块,研磨的核心目的就是打破这种松散团聚体,分离出原始聚集体,而非破坏聚集体本身。
基于上述认知,废旧轮胎裂解炭黑的研磨需 “按需定制”。针对高端橡胶制品,如低速车胎、高性能输送带,需最高补强性能,需深度研磨至 500-800 目,使粒度接近原生聚集体大小(达到 N330、N550 等系列炭黑水平),同时严格控制比表面积与 DBP 吸油值(衡量结构度的指标);中低端橡胶制品,如轮胎胎侧、内胎、鞋底,对性能要求较低,可进行中等程度研磨(425 目),平衡性能、成本与加工性;塑料母粒、涂料、油墨等以着色和 UV 防护为主要需求的产品,需较细研磨(500 目)以保证着色力与分散性,但无需达到顶级橡胶用炭黑细度;混凝土、仿古砖、塑胶跑道等低价值填充场景,几乎无需精细研磨,80 目的粗粉即可满足需求,以最大程度降低成本。
综上,废旧轮胎裂解炭黑的研磨存在 “最佳粒度区间”,该区间由目标应用场景决定。盲目追求极致细度,不仅会大幅增加生产成本与能耗,还可能因团聚、加工性问题导致最终产品性能下降。科学的做法是通过实验测试,在满足特定应用性能要求的前提下,找到最经济、适配的研磨细度,实现性能与成本的最优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