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黑产业网】8 月 12 日消息,当前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正推动二氧化硅(SiO₂)需求呈现结构性爆发态势。新能源、生物医药和纳米技术等领域成为拉动需求的主要力量,而这一趋势的背后,离不开技术迭代与政策导向的双重影响。
在光伏领域,高纯石英砂成为需求的主导者,尤其是在单晶硅生长过程中,石英坩埚对二氧化硅的纯度要求极高,需达到 99.998% 及以上。值得关注的是,2024 年我国光伏玻璃所使用的疏水型二氧化硅产品,通过表面改性技术成功实现了进口替代,并已进入隆基等行业龙头企业的供应链。与此同时,熔融石英凭借其 1713℃的高熔点特性,成为面板封装的关键材料。随着光伏玻璃产能的持续释放,作为其原料的纯碱价格较 2022 年的峰值下降了 34%。
据炭黑产业网了解,锂电池领域对二氧化硅的功能化需求正在不断升级。在硅基负极方面,采用纳米二氧化硅包覆技术后,硅负极的理论比容量可提升至 3579mAh/g;而在电池阻燃材料中,二氧化硅的添加量已增至 12%-15%。在隔膜涂层领域,特种二氧化硅对孔容和粒径分布有着严苛的要求,2024 年我国相关产品的均价达到 5890 元 / 吨,较通用型号溢价 30%。
电动汽车配套领域中,二氧化硅在材料性能革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高压绝缘材料方面,硅橡胶组件对气相法白炭黑(二氧化硅的一种形态)有着较大依赖,全球年需求量增长 14%,价格突破 4.2 万元 / 吨。在轻量化技术上,二氧化硅增强复合材料使电池包壳体减重 30%,并且与铝硅合金协同应用于车身结构,进一步提升了电动汽车的性能。
生物医药领域,二氧化硅在精准医疗方面实现了突破。在药物载体应用上,纳米二氧化硅作为靶向给药载体,能够有效提升药物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目前已应用于抗肿瘤药物递送系统,其良好的化学稳定性与表面修饰能力,支持了缓释制剂的开发,减少了给药频率。在医用材料方面,二氧化硅增强的抗菌陶瓷(如载银离子材料)被应用于骨科植入物,降低了感染风险;同时,生物传感器中使用的二氧化硅薄膜提升了检测灵敏度,适用于 POCT(即时检验)设备。
纳米技术应用领域,二氧化硅的跨界融合创新成果显著。在智能材料方面,气凝胶复合材料被用于航天器隔热层,其密度低至 0.003g/cm³,耐温可达 1200℃;自清洁涂层中添加的纳米二氧化硅实现了超疏水性能,将其应用于建筑玻璃可减少 90% 的清洁能耗。在循环经济方面,电子废弃物(如手机主板)再生高纯二氧化硅的技术取得突破,预计 2025 年循环材料的占比将达到 12%。
然而,二氧化硅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技术瓶颈与挑战。在纯度方面,半导体级二氧化硅仍依赖进口,国内液相法工艺与气相法存在代差。不过,在循环经济领域,手机主板粉碎料再生高纯二氧化硅技术取得突破,预计 2025 年循环材料将占市场的 12%。
政策与市场动态方面,欧盟碳税对进口炭黑加征 28 欧元 / 吨税费,这间接刺激了二氧化硅在新能源领域的替代应用;中国将沉淀法二氧化硅列入高耗能行业差别电价名单,此举将推动相关企业进行技术升级。总体来看,新能源产业正驱动二氧化硅需求向高附加值领域转型,但要匹配产业增速,还需突破高端提纯技术和循环利用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