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黑产业网】8 月 16 日消息,2025 年中国轮胎企业海外布局再添新动作,赛轮集团宣布投资 2.91 亿美元(约合 20.89 亿人民币)在非洲建设年产超 360 万条子午线轮胎的生产基地。赛轮方面表示,埃及作为非洲第三大汽车市场,轮胎需求持续旺盛,此次布局既为满足当地市场需求,也将助力集团全球化战略的进一步推进。值得关注的是,这已是近 3 年中国轮胎企业在非洲设立的第四家工厂。
与此同时,在南美、北美地区,更多中国轮胎工厂正处于投产或规划布局阶段。这一趋势显示,中国轮胎产能的海外投资重心正逐步从东南亚转移,开启新的全球化布局阶段。
据炭黑产业网了解,过去 12 余年,东南亚一直是中国轮胎企业海外建厂的首选之地。天然橡胶主产地的资源优势、较低的人工成本、较小的文化差异,以及 2012 年至 2020 年间欧美对该地区轮胎产品不设额外关税的政策红利,共同推动了东南亚的投资热潮。数据显示,期间至少有 16 家中国轮胎企业在东南亚布局了 22 家工厂,其中泰国、柬埔寨、越南三国集中了约 9 成的中国轮胎海外产能。
然而,2023 年之后,东南亚的投资热度逐渐分散,新的投资开始向非洲、美洲等地区流动。这一转变背后,关税因素的影响尤为显著。回溯历史,2009 年美国对中国乘用车与轻型卡车轮胎加征特别关税,导致中国轮胎在美国市场的价格优势大幅削弱,订单量下滑。为应对这一局面,中国轮胎企业将生产线转移至泰国、越南、柬埔寨等暂时无额外关税且成本优势突出的东南亚国家。
事实证明,这一策略在初期成效显著。截至 2024 年底,越南 70% 的轮胎产能由中国企业投资,柬埔寨的轮胎产能更是 100% 来自中国企业的建设。在美国 2024 年的乘用车轮胎进口中,泰国和越南的产品占比达 34%,轻卡轮胎占比 36%,卡客车轮胎占比 56%,且借助无特别关税的优势,为企业带来了 14% 以上的利润。
但好景不长,2021 年起,美国开启对东南亚轮胎产品的双反调查。2021 年 5 月,对泰国、越南、韩国及中国台湾地区的乘用车轮胎征收 14.26% 至 101.84% 的双反税率;2024 年 10 月,对泰国卡客车轮胎作出反倾销终裁,税率为 12.33% 至 48.39%;2025 年,又对越南轻卡车轮胎启动反补贴税年度行政复审,2023 年税率在 6.23% 至 22.3% 之间。加之 2025 年全球输美商品面临 “对等关税” 冲击,泰国出口美国商品的对等税率达 36%,越南为 20%,柬埔寨为 36%,东南亚工厂的价格优势被严重削弱,中国轮胎企业不得不再次寻找新的出口路径。
离开东南亚后,中国轮胎企业的海外选址面临诸多挑战。在东南亚地区,印尼、马来西亚虽与泰国、越南有部分相似优势,但投资环境差异明显。以印尼为例,中策、赛轮宣布在当地建厂后不到一年,印尼轮胎制造商协会便对新增的 “中国轮胎工厂” 表达担忧,认为可能引发产能过剩,甚至希望拒绝中国企业再建工厂的提议。即便中国企业建厂旨在出口,当地的投资环境仍给项目推进带来不确定性,而工厂建设速度与供应效率直接影响企业的销售策略和盈利状况,因此企业在选址时格外谨慎。
在此背景下,资金实力较强的中国头部轮胎企业开始尝试在非洲、北美和南美建厂。2024 年,森麒麟摩洛哥工厂投入运营;2025 年,赛轮墨西哥工厂首胎下线,中策墨西哥工厂稳步推进,玲珑在欧洲一期投产后计划拓展二期,并即将在巴西启动新产能投资,朝阳浪马也正式布局埃及产能。2025 年 8 月,赛轮再次加码埃及产能,中国轮胎企业的海外投资版图正离中国及亚洲越来越远。
美国的高关税压力,反而倒逼中国轮胎企业迈出 “本土化运营” 的关键一步。回溯历史,70 年代末米其林为应对普利司通的竞争,通过在巴西建厂强化对美国市场的供应;90 年代中期,外资轮胎企业为实现本土化运营,开启了更广泛的全球产能布局,遵循 “在哪儿建厂,在哪儿销售” 的策略。如今,在充足资金的支持和欧美关税的推动下,中国轮胎企业也鼓起勇气进军美洲、非洲市场。
尽管在非洲和美洲建厂将面临更大的文化差异,给企业管理和员工管理带来挑战,但这些地区的优势同样显著:非洲对欧洲轮胎出口的地理优势和成本优势,南美及北美墨西哥对美国市场的地理出口优势,都为企业带来了高风险背后的高收益可能。2020 年后的轮胎海外投资已进入红海阶段,唯有勇于开拓的企业才能抓住更多商机。45 年前,米其林在风险中成功应对挑战,奠定了全球领先地位;如今,中国轮胎企业在新的海外基地,正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全球化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