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黑产业网据天然橡胶网消息,11月份以来,橡胶曾发动了一波2000点的大涨行情,从低位的13600附近,上涨到了高位的15600,但在来势汹汹的奥密克戎的冲击下,全球股市和原油等大宗商品大幅下挫,橡胶作为一个对宏观较为敏感的品种,也未能幸免,截止12月7日收盘,已经跌去此前大半的涨幅。
目前市场对于奥密克戎的恐慌情绪有所缓解,美股和原油都已经大幅反弹,美原油重新站上了70美元的整数关口。
然而,目前来看,橡胶并未受此提振,依然跌跌不休。
那接下来,橡胶会怎么走,尤其是,在国内云南产区已经全面停割,海南产区也即将停割的时间窗口上,会不会再发动一轮新的上涨行情呢?
有几个因素值得关注。
海南即将停割
我以前的文章也曾提过,一般来说,橡胶一年有两次比较确定性的行情。
一是9-10月份,炒作台风暴雨天气,去年和今年的行情都证实了这个预判是成立的。
二是,年底的时候炒作停割。
由于胶水原料只能新鲜供应,没法提前储存,加工厂为了保证停割后的供应,一般会在停割前抢购胶水原料,进行冬储,所以这一阶段往往容易助推原料价格上涨。
去年12月底海南停割之后,RU盘面发动了一波跨年的大牛行情,RU2105合约从12月29日的低点13380,到过完年后节节冲高到的18000上方,行情跨度时间虽然不长,只有两个多月,但从低位到高位,幅度有接近5000个点,涨幅之大,在近几年熊市背景下,显得格外亮眼,到目前为止,今年的高点还是当时创下的。
当然,我们不能盲目地用去年的经验去套今年的行情。毕竟去年因为全球流动性泛滥,但今年的大背景是美联储开始收紧货币政策。
另外,今年海南浓乳需求不好,利润较差,但全乳交割利润尚可,干胶备货积极性也较强,临近停割期前,二者之间对于原料抢夺预期也逐步升温,但由于今年浓乳的需求远不如去年,预计胶水争夺的激烈程度比去年有所逊色。
总体来说,今年基本面要比去年差一些。
我在这里引用这个案例,只是想说明,每年停割的时间段,往往比较容易出现大行情,当然行情能有多大,需要有天时、地利、人和相配合,缺一不可。
那更具体的问题来了,今年具不具备再来一波大牛市的基础呢?
在展开论述之前,先说结论。我认为,一定幅度的上涨应该可以预期,但涨幅还要动态地去跟踪天气变化和需求复苏情况。
青岛库存低位
我之所以认为一定幅度的上涨确实可以预期,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今年青岛的贸易库存一直维持低位。
根据隆众资讯的数据,截至12月5日,青岛地区天然橡胶一般贸易库存环比下跌2.76个百分点,创下了近几年来的最低水平。
今年贸易库存偏低的原因是中国进口量的减少。中国进口量占到泰国橡胶总出口量的一半以上,但今年中国市场需求疲软,加上泰国海运费居高和船期延迟严重,到港情况持续不及预期,影响了国内库存重建的进度。
另一方面,内外盘价差倒挂,由于今年中国需求低迷,出口至中国FOB价格偏低。根据泰国海关数据,2020年8月以来,出口至中国的FOB均价低于海外约4泰铢/千克。
出口至海外橡胶存在溢价,海外工厂所认可的橡胶存在一定溢价,而海外胶厂更愿意生产溢价的橡胶供应海外国际工厂,而相应地减少了出口至中国的泰混数量。
根据隆众的数据,2021年11月份中国天然橡胶预估进口量为46.26万吨,同比缩减11.61万吨,减幅20.06% ,1-11月份累计预估进口量478.41万吨,累计同比下跌9.97% 。
进口量减少,加上库存低位,使得今年泰混现货偏紧,价格相对强势。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今年国内胶价不具备大跌的基础。
当然,能不能大涨,还得看其他的驱动因素。目前橡胶的基本面基本稳定,全球的供应没有大的问题,需求的爆发式增长暂时也还看不到,能具备炒作空间的只有天气因素了。还别说,明年的天气说不定真的可以炒作呢。
拉尼娜的影响
今年拉尼娜现象炒作得沸沸扬扬,对农产品的行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反映拉尼娜现象的南方涛动指数(SOI)来看,11月南方涛动指数12.5,环比增加5.8,拉尼娜影响再次提升。
南方涛动指数是根据沃克的南方涛动理论,科学家选取塔希提站代表东南太平洋,选取达尔文站代表印度洋与西太平洋,应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将两个测站的海平面气压差值进行处理后得到了一个用于衡量南方涛动强弱的指数。
当这个指数为正值时,表明塔希提比达尔文气压偏高的程度超过了正常情况,也就是东西太平洋气压差增大;当这个指数为负值时,则表明东西太平洋气压差减小。
简单地说,当南方涛动指数出现持续性的负值,该年有厄尔尼诺现象。相反,如果南方涛动指数出现持续性的正值,该年有反厄尔尼诺现象也就是拉尼娜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爆发一般会导致天然橡胶主产国出现大面积干旱,胶树生长和出胶率或受影响减产,拉尼娜现象则会导致部分产区强降雨影响割胶工作开展进而导致减产。
从11月份的指数来看,明年东南亚爆发拉尼娜现象是大概率事件,届时可能会对割胶进度造成较大的影响,如果需求方面再同步发力,一波结构性的大牛市行情也许值得期待。
关注炭黑产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