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黑产业网据车辕车辙网消息,中国轮胎企业过去普遍以中低端市场为主要市场,低端产品的产能过大。随着轮胎产品消费趋势逐渐向高品质、高性能、绿色环保转移及国家对碳排放的目标要求,国内头部轮胎企业越来越重视产品的性能与研发,并不断投资扩产中高端产品产能。
车辕车辙通过对2021年轮胎企业研发费用及人员情况,来了解目前头部轮胎在科技研发所做的努力与投入。
研发投入近10亿,玲珑剑指世界一流技术
首先,从上市轮胎公司研发费用投入来看,2021年,玲珑轮胎用于开发产品、技术测试、智能装备等方面的投入最大,花费达9.34亿元,同比增长22%。

玲珑轮胎依托研发创新,在新能源乘用车轮胎方面建立了BPT稳态压力均衡低滚阻设计体系,滚动阻力系数降低15%,可有效减排二氧化碳约90万吨/百万辆。在卡客车轮胎方面开发超级低滚阻轮胎,滚阻达到欧盟标签法A等级,整车使用A级产品,百公里油耗可降低2L以上,按单车年行驶里程10万公里计算,每台车节省成本1.5万元/年。
此外,赛轮集团和三角轮胎2021年在科技研发上的投入都超过4亿元,报告期内,三角轮胎有160多个新产品投放市场,产品系列化、结构和性能升级成效突出。
浦林成山研发投入同比大增
与往年相比,浦林成山用于研发上的投入增长最大,浦林成山2021年共计投入2.54亿,同比增长了60.7%。
去年,浦林成山累计获得授予知识产权273项,其中包括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117项,外观设计专利118项和软件著作权23项。共完成401个产品的研发并上市,其中包括118款全钢子午线轮胎、283款半钢子午线轮胎。

研发投入增长较大的还有赛轮集团、玲珑轮胎和森麒麟,在上市轮胎企业中,这三家山东轮胎无论在新品投放还是业绩上,都获得了不俗的表现。
赛轮集团科技型人才2246名
在研发人员方面,赛轮集团有2246名员工从事科技研发工作,是不折不扣的“科技型”轮胎企业。
2021年,赛轮共获得授权专利374项(其中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257项)。公司还积极参与轮胎相关标准的制定与修订,自公司成立以来累计主持/参与了148项国际、国家、行业等标准的制定与修订工作。

玲珑轮胎的研发人员也是高达2157人,仅次于赛轮。财报显示,玲珑轮胎2021年共设计开发1153个新产品,并连续五年每年设计开发1000多个新产品。研发乘用车中高端产品占比持续提升,开发17寸(含)以上占比超70%,18寸(含)以上占比超50%。截至2021年年底,公司有效授权专利1100余项,专利保有量居中国轮胎企业前列。
“高配”赛轮推出液体黄金轮胎
在研发人员的占比上,也是非赛轮集团最高,赛轮集团的科技型员工占比达到16.37%,在轮胎制造业中属于“高配”,显示了赛轮在品质和技术上赶超全球高端的决心。

2021年,赛轮集团利用世界首创“化学炼胶”技术制备的新材料,自主研发出了低碳绿色轮胎产品-液体黄金轮胎。液体黄金轮胎成功地解决了困扰业界多年的轮胎滚动阻力、抗湿滑性能、耐磨性能难以兼顾的“魔鬼三角”问题,使行车更加安全、节能、舒适。同时,液体黄金轮胎在原材料选用、生产制造、产品使用和循环再利用的全生命周期内实现了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
中策橡胶创新力稳居首位
除了上市轮胎企业,国内第一轮胎中策橡胶在研发上的投入也稳居首位,在2020年就达到了11亿。
多年来,中策橡胶积极联合北京化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青岛科技大学、中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通过外部引智强化和完善中策橡胶研发体系和能力。

截至2021年10月,中策橡胶建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企业研究院、石化行业创新平台轮胎设计与绿色制造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多个创新平台,拥有科技研发人员2000余名、有效专利667项,其中发明专利116项,参与起草国家(行业)标准96项,拥有自主正向设计理论体系。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未来,相信这些注重技术研发的优质企业将凭借性能好、性价比高的产品在市场不断渗透,最终带动整个轮胎行业的升级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