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黑产业网(www.tanhei.com)据桂林日报消息,桂林轮胎厂的前世今生。

上世纪60年代中叶,桂林被划为“小三线”地区,中央和地方在此投资新建了一批骨干企业,桂林轮胎厂就是其一。
01、“火炬”轮胎在雷劈山下点燃
1965年8月,根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战略布局,桂林轮胎厂选定铜鼓山为厂址并破土动工。
历时半年多,办公楼和部分生活区建设完成。领导在实地检查后认为,该工厂离火车南站才几公里,不符合三线建设“靠山、分散、隐蔽”的战备要求。

1966年5月,桂林轮胎厂决定搬迁到离市区12公里的雷劈山下。200多名拓荒者们并肩作战,放炮开山,修路架桥,打井取水,铺设水管,砌砖建房……
1967年冬天,创业者们迎来了一场“设备过河”的硬仗。临时搭建的浮桥根本承受不起10多吨重的橡胶设备。人们在寒冷的江水里,硬是把一台巨型设备从漓江西岸沿着河床拉过东岸。
与此同时,建厂筹备处的商标设计小组也在努力。最终商定,桂林轮胎厂生产的轮胎产品一律冠以“火炬”牌商标。
02、 万事俱备,工厂正式投产
1969年初,经过近3年的艰苦奋斗,桂林轮胎厂生产厂房、8900平方米生活设施建设完成。上级从黑龙江桦林橡胶厂、南宁化工厂等单位调来了一批技术管理骨干,加上一批从上海技术培训归来的转业退伍军人,桂林轮胎厂拥有了最早的技术力量,具备了试制生产轮胎的基本条件。

在这种“传帮带”的氛围下,师傅带徒弟,桂林轮胎厂的生产力得以快速发展。1969年4月,经过干部工人的合力攻关,桂林轮胎厂试制成功了广西第一条轮胎7.50-20斜交外胎,填补了广西工业史上一块空白。
1970年,桂林轮胎厂全厂正式投产,全年提前65天超额完成了9.2万套轮胎、总产值2100万元的任务。

意想不到的是,轮胎产量是上去了,但质量竟然达不到国家标准。1972年,该厂把“质量第一”作为组织企业生产的方针,狠抓产品质量。在当年的全国28个企业的轮胎里程行驶试制评比中,桂林轮胎厂名列第七名。
03、傲立中国,突破亿元大关
建厂初期,国家就将原计划援助缅甸的制造轮胎成套设备调拨给桂林轮胎厂,并投资1000万元。1970年,因国防军工需要,国家又拨款145万元,在桂林轮胎厂筹建一个年产航空轮胎4万套的军工车间(代号为707车间)。
1973年3月,707车间正式投产。1975年,国家再投资827万元,在桂林轮胎厂扩建了年产10万套大型农用轮胎的生产线。至此,桂林轮胎厂已形成年产30万套轮胎生产能力,成为全国重点轮胎生产企业之一。

1984年,厂里又投资1619万元,新建一条年产2.5万条工程机械轮胎生产线。当年,该厂产值突破亿元大关。
随着我国露天采矿的发展,自卸车需求增加,与之配套的巨型轮胎需求也在增加。1987年,桂林轮胎厂被国家列入巨型轮胎科技攻关厂家之一。

依靠自己的科技力量并吸取国外经验,桂林轮胎厂于1988年3月试制成功了世界第二、亚洲第一大的“火炬”牌36.00-51-58PR无内胎巨型工程机械轮胎。
这种巨胎外径3.2米,重量2.8吨,之前只有美国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生产,每条胎价值1.2万美元。在桂林轮胎厂可以生产之前,中国为进口这种巨胎每年要支付1000多万美元外汇。“火炬”巨胎的诞生,为国家解决了“卡脖子”问题。
04、组建中外合资,“借壳上市”
进入上世纪90年代,资本市场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跨国融资与投资在世界经济中比重越来越大。
1993年11月,由桂林轮胎厂、乳胶厂、橡胶制品厂、橡胶厂、橡胶实业总公司等5家企业组成的桂林南方橡胶(集团)公司,拿出轮胎厂部份资产与香港盛毅置业有限公司合作,组建中外合资企业并在加拿大“借壳上市”,成功发行股票1550万股,集资总额达9500万加元。

至此,桂林轮胎厂作为中国第一个在加拿大集资、发行股票成功的企业,让五星红旗首次在多伦多证券市场升起。
1993年,桂林轮胎厂生产总值达5.15亿元,实现利税8064.4万元。傲人的成绩,令桂林轮胎厂步入了全国500强企业的行列。
05、从“光辉岁月”到“至暗时刻”
尽管不愿意看到,许多国营大厂还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水土不服”,逐渐淹没在改革大潮之中。
经历了并入集团、中外合资、企业改制等一系列操作后,桂林轮胎厂并没有“走进新时代”,反而迎来了“至暗时刻”,各个方面都开始走下坡路。

有当时的工人回顾:“到2002年,基本一个月就上个2天班,到最后慢慢就没事做了。”
据桂林市年鉴记载,由于诸多不利因素影响,自2000年以来,桂林轮胎厂、桂林橡胶厂基本处于半停产状态。还在岗的工人中,许多每个月只能领到200至300元的“保底工资”。

至于后来的故事,年鉴也提到:到2004年,“轮胎厂700名合同工劳动合同到期,被迫‘终止’劳动合同。”
06、几经易手,新桂轮诞生
公开资料显示,经中国昊华化工(集团)总公司与桂林市政府批准,2006年1月20日正式重组成立昊华南方(桂林)橡胶有限责任公司。
这家企业以桂林曙光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桂林橡胶机械厂为代表,逐步收购了桂林轮胎厂、桂林乳胶厂、桂林橡胶制品厂。沉寂近10年的桂林橡胶工业经过重新整合,终于被唤醒。

2009年,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全资子公司——中国化工橡胶总公司,与桂林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桂林市投资50亿元以建设年产610万条的轮胎产业基地。
原昊华南方(桂林)橡胶有限责任公司更名为中国化工橡胶桂林有限公司,产业基地将落户桂林苏桥经济技术开发区。

2018年,中国化工橡胶集团公司旗下的桂林倍利轮胎有限公司,与浙江天轮公司达成合作协议,组建了新桂轮项目筹备组。当年12月6日,广西新桂轮橡胶有限公司正式投入生产。
2019年,公司生产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近80万条,实现产值7.2亿元。2020年12月21日,广西新桂轮橡胶有限公司克服疫情影响,实现逆势增长,年内100万余条轮胎下线。

该公司目前日产能达4000条、具备150万条的年生产能力,并计划通过投入资金增加设备。目前,新桂轮项目二期正在全力推进,预计建成后将形成200万条的产能规模。
更多炭黑资讯,请关注炭黑产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