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黑产业网】8 月 4 日消息,在山东联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二氧化硅生产车间内,自动化输送管道正有序地将原料输送至反应釜,中控室的大屏幕上,温度、压力等关键参数实时变化,操作人员通过控制系统远程操控设备运行及工艺细节,一幅智能化生产的高效精准图景在此展现,工作人员也在一旁进行着实验检测。
作为全国第二大二氧化硅生产企业,同时也是国内唯一一家兼具二氧化硅和炭黑均衡产能的企业,联科科技在精细化工领域深耕的底气,不仅源于规模优势,更来自对产业链的深刻洞察。自 2001 年成立以来,该公司便专注于二氧化硅与炭黑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二十余年的坚守让其在细分赛道不断打磨实力。如今,130 余项专利记录了其技术突破的历程,公司还先后获评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并于 2021 年成功在深交所主板上市。2024 年,公司二氧化硅产量达 21.24 万吨,炭黑产量达 16.54 万吨,同比分别增长 27.72%、25.62%,在稳健发展中彰显出强劲的增长动力。
据炭黑产业网了解,在产业不断更迭的背景下,提前布局是深度掌控产业链的关键。随着新能源汽车绿色轮胎的推广,联科科技敏锐察觉到市场动向,通过技术创新构建起独特的产业优势。公司技术部部长李祥凯向记者介绍:“我们研发的高分散二氧化硅产品,借助特殊的表面改性技术,能在橡胶基体中均匀分散,不仅能显著提高轮胎的抗湿滑性能、降低滚动阻力,以适应新能源汽车的低能耗需求,还能增强耐磨性,保障行车安全。” 目前,这类产品不仅在国内绿色轮胎原料市场占据重要份额,还延伸应用到饲料添加剂、涂料、牙膏等行业,远销欧洲、韩国及东南亚地区,成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 “钥匙”。
联科科技向 “新” 向 “高” 的发展脚步并未停歇。在炭黑领域,其布局同样体现出超前的战略眼光。当多数企业还集中在传统橡胶补强用炭黑市场时,联科科技已将目光投向能打破技术壁垒的特种炭黑领域,而自主研发高压电缆屏蔽料用纳米碳材料,正是其打开市场缺口的关键举措。
在子公司山东联科新材料有限公司的生产基地,10 万吨 / 年高压电缆屏蔽料用纳米碳材料项目(一期)的车间里,智能生产线正高速运转。李祥凯自豪地表示:“该项目的投产,意味着我国高压电缆屏蔽料用导电炭黑彻底摆脱国外垄断,实现了国产化量产。”
据悉,高压电缆屏蔽料用纳米碳材料是保障电网安全运行的重要 “神经末梢”。此前,该领域的技术和材料一直被国外企业垄断,国内市场需求大但供应短缺。为改变这一局面,联科科技凭借在纳米碳材料领域的深厚积累,联合南方电网、西安交大、四川大学等产学研力量共同攻关,最终突破核心技术封锁,成功实现导电炭黑的国产化量产。
这一突破不仅满足了国内对高性能、环保型电缆屏蔽材料的迫切需求,还为企业带来了远超传统炭黑的利润空间,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目前,项目二期正在加速建设,投产后将进一步提高我国输配电装备自主化生产水平,为降低电网建设成本提供有力支持。
绿色与智慧是联科科技发展的显著特色。李祥凯介绍:“我们率先引入 850℃至 950℃空气预热器,通过高效热能置换技术,将炭黑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尾气‘变废为宝’,转化为蒸汽或电力,除满足自身使用外,还能助力电网调峰,每年可节约标准煤 7200 吨,减少约 18000 吨二氧化碳排放。” 同时,全面应用智能数控系统,通过实时优化生产参数,在降低能耗排放的同时提升了产品稳定性。这种 “能源循环 + 智能管控” 的模式,不仅构建起闭环的循环经济产业链,还让联科科技的炭黑制造基地在质量与成本上形成双重竞争力,成为行业绿色工厂的典范。
在特种炭黑领域,联科科技的探索仍在继续。目前,公司正全力推行 “海陆并进” 战略,在持续扩大陆缆领域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的同时,向海洋领域进军,针对高压海缆屏蔽料用纳米碳材料开展技术攻关,计划通过持续的科技创新驱动产品升级,加快海缆领域业务布局,填补国内海缆高端炭黑材料的空白。
从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到践行绿色低碳生产,从智能化改造到产业链垂直整合,联科科技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不仅为自身突破了炭黑行业的发展局限,更推动整个行业从 “规模扩张” 向 “价值提升” 转型。在精细化工的赛道上,这家专精特新企业正以 “敢为天下先” 的魄力,书写着中国新材料企业的突围与超越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