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黑产业网据电池工业网消息,日前,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发布消息称,该院碳中和(筹)研究所唐永炳研究员团队的一项新型锂离子电池技术,于2022年5月24日完成了规模化量产。统计数据表明,本次规模化量产的产品合格率达到99.11%,过程各工序合格率均99%以上。据介绍,该款电池最低工作温度可以达到-70℃,而最高工作温度高达80℃,而且低温与高温性能可以同时兼顾。

近年来,锂电竞争维度不断拔高,已逐渐从产能规模竞争转变为技术创新竞争。
在全球锂电需求迈向1TWh的行业背景下,产能扩张成为抢占市场的最佳方式。据统计,仅宁德时代、蜂巢能源、中创新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比亚迪6家企业2025年产能规划就达到了2870GWh,是2021年动力电池产量的13.06倍。
但现阶段,我国锂电行业存在“高端产能不足,低端产能过剩”的情况,落后产能正在被逐渐淘汰。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动力电池产能为511GWh,但出货量为80GWh,由此得出总产能利用率仅为15.66%,锂电池环节已经到了不要盲目扩大产能的阶段。
不久前,比亚迪正式发布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把车身与电池系统进行高度融合。3月,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透露,通过不断技术迭代,宁德时代推出了第三代CTP技术,内部称其为“麒麟电池”,并将于今年四月正式发布。2月,特斯拉发推文表示,加州的试点工厂在1月份生产了100万块4680电池,4680电池正式进入量产阶段。
在全球锂电池供需出现缺口的当下,产能竞争或许不失为快速占领市场的好方法,但随着下游需求增速趋于稳定、电池企业不断加快产能建设,供需缺口将逐渐缩小直至消失,届时技术创新将成为下一轮竞争的关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