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黑产业网据轮胎商业网消息,1992年之前,中国市场还在实行计划经济模式,当时有能力有关系的人把轮胎从工厂搞出来,转手卖掉,一条轮胎的利润就有几百元。他们就是早期的轮胎经销商。据了解,当时一条出厂价只有一百八九,但经销商转手就能卖四百七八,而且轮胎产品供不应求。

说白了谁能从轮胎工厂拿到货,谁就有钱赚。但随着计划经济慢慢转化为市场经济,外资轮胎品牌逐渐进入中国市场,国产轮胎企业疯狂发展,轮胎产量供过于求、竞争加大,轮胎经销商的日子也越来越难了。

上市轮胎经销商,利润实惨
无锡丰华智慧轮胎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丰华),成立于2008年12月30日,是目前国内唯一上市的轮胎经销商。

2021上半年,丰华财报显示营业收入为5998.38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5.29%;归属挂牌公司股东净利润为负122万,净利较去年同期减少37.05%。半年的时间,营业额5998万元,赔了122万元。这虽然是轮胎行业的个例,但也侧面反映出:轮胎经销商,日子确实不好过。

轮胎经销商利润,越来越少
倒退三十年,经销商从厂家拿到轮胎出手,一条轮胎就能赚近300,现在呢?一条轮胎30的利润也不保了吧。不知从何时开始,轮胎经销商的利润开始越来越少,甚至有些轮胎经销商只依靠厂家的返点生存。更有甚者,卖一条轮胎赔5块,经销商被迫做着赔本的买卖。

不断被压缩的利润,加上今年不断上涨的运费、逐步上升的人工成本、仓储成本,轮胎经销商的日子更难了。

一手托两家,账期很头疼
说轮胎经销商日子不好过,就不得不提让轮胎经销商头疼的账期问题。如果你说现在谁还赊账啊,都是现款现货,那你真就大错特错了。

周末走访线下轮胎店,轮胎人普遍反应当下市场不好,日子不好过。某卡客车轮胎店主表示:现在的轮胎产品从销售到装车连10%的毛利都保证不了。除去人员工资、店铺费用,轮胎店的净利更是少的可怜。现在轮胎店全靠经销商的账期支持才能勉强维持生计。
据了解,越是大经销商对终端的账期支持就越是到位。但轮胎企业发货却要现款现货,轮胎经销商一手托两家,售后、账期、服务都得到位。

轮胎经销商,正在被取代
利润越来越少,各项服务却要越来越高是当下市场环境对经销商生存的苛刻要求。即使如此,轮胎企业也在不断尝试新渠道,经销商正在被取代。

今年3月份,固特异推出了“飞足e购”,“飞足e购”不仅仅是一个BtoB的货源调配平台。更是一个可以在未来让轮胎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沟通更加无碍,更加有利于解决车主个性化需求和轮胎使用问题的平台。固特异的这个模式意图明显,未来会直接跳过经销商甚至是跳过轮胎店,直接toC,轮胎店也有可能成为服务商。

2019年4月,米其林推出RTM模式,这个模式从北京开始,之后的7月落地河南。短短数月,米其林的这种模式就在全国各地迅速开展。RTM模式是什么?据了解,这种模式被称为深度分销,起源于上个世纪末。当时国内流通业不发达,美国宝洁让销售人员与经销商合作,一起管控物流和促销活动。后来厂家直接管控经销商的模式迅速取得效果,越来越多的企业争相模仿。简单来讲,经销商不再是中间商,并且是不能控制销售的价格,换一种说法就是经销商已经成为了服务商和物流配送。

2021年7月,赛轮集团携手经销商,推进“产销一体化”的模式。这是将轮胎经销商放在了同一个阶级上,两个合力去做好渠道,产销成为共同体,创新价值链的营销模式。也就是将之前可能会存在暗处的生意摆在了台面上,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厂家和经销商共同分摊风险,彼此透明。缺点可能就是经销商未来的决策会不会有掣肘。

从固特异的“飞足e购”,米其林的RTM,到赛轮集团的“产销一体化”,不难发现,世界巨头到国内大厂,轮胎渠道正在发生改变,传统经销商对市场的掌控能力正在减弱。

今年,轮胎经销商的日子实属艰难,可未来,轮胎经销商还有好日子过吗?
关注炭黑产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