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分时电价机制的通知》,部署各地进一步完善分时电价机制,通知要求尖峰电价在峰段电价基础上上浮比例原则上不低于20%!
注意了,注意了,是电价的上涨上浮原则上不低于20%!

这表明,电价将迎来一个新的变化,这将对塑料行业产生哪些影响?全面推行分时电价,是一件塑料原料生产需要注意的头等大事!

分时电价,从简单的字意理解,就是对电力进行分时段计价。目前很多地方已经推行了峰谷电价,而新的分时电价机制,进行了更细致的时段划分。
如把一天24小时分成高峰、尖峰、平段、低谷、深谷等多个时段,每个时段的电价都不一样,高峰和低谷的电价差在3到4倍。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所研究员杨娟女士就表示,尖峰电价就是在高峰的基础上进一步针对1到2个小时,在高峰电价基础上提高20%。
对企业、工厂等用电,会有哪些影响?
对企业用电的影响:对于企业用户来说,由于合理拉大了峰谷电价价差,高峰时段的电价会有所上调,低谷时段的电价会有所下调,能够错峰用电、在低谷时段多用电的用户用电成本会下降,在高峰时段用电的用户用电成本会有所上升,即需要承担高峰时段增加的供电成本,符合“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
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由于合理拉大了峰谷电价价差,高峰时段的电价会有所上调,低谷时段的电价会有所下调,能够错峰用电、在低谷时段多用电的用户用电成本会下降,在高峰时段用电的用户用电成本会有所上升,即需要承担高峰时段增加的供电成本,这符合“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
考虑到部分商业用户错峰用电难度大,同时明确对部分不适宜错峰用电的一般工商业电力用户,各地可研究制定平均电价,由用户自行选择。
该负责人还指出,分时电价机制的实施,可有效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输配电、发电资源投入,提升电力系统运行效率和经济性,有利于从总体上降低全社会用电成本。
对于居民用电价格,该负责人还表示,目前,有14个省份出台了居民峰谷电价政策,峰谷电价价差相对较小,一些地方仅设定平段电价和谷段电价,未设定高峰电价,且多数地方允许居民用户自行选择是否执行峰谷电价。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发改委已明确发文提出,“十四五”时期将持续深化电价改革。平稳推进销售电价改革,有序推动经营性电力用户进入电力市场,完善居民阶梯电价制度。
江浙地区错峰用电:目前,全国用电负荷和日发电量持续攀升,7月上旬均已经突破去年夏季峰值。前期部分工业用电大省已经出台过错峰用电的政策。

此前,江苏省发改委发布《2021年夏季尖峰电价调整政策》,截至8月31日,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时,尖峰段(10点到11点,14点到15点)在峰段电价基础上, 每千瓦时加价0.1元,该政策适用于315千伏安及以上大工业用户。
浙江:引导企业有序开展错峰、避峰,严格有序用电执行程序,用电高峰来临且用电趋紧时,为最大程度地减少缺电对工业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将组织一批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在8-9月安排集中检修。
预计,下游开工大概率会为节省成本避开高峰时段,错峰用电+电价上涨,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下游开工、负荷下滑!
东华能源:规划1000万吨聚丙烯转型成全球最大丙烷脱氢制造商
一般而言,全球性贸易受世界贸易环境、汇率、资金等多种因素影响,经营业绩难以实现持续稳定增长。
东华能源的产业转型主要通过投资建设及外延式并购来实施。
东华能源称,公司以绿色化工为基础,打造全球最大烯烃产业基地,规划1000万吨聚丙烯和多元共聚。自行研发与世界研发公司合作相结合,重点开发以烯烃为母料的新材料,如碳纤维与聚丙烯的融合,特别是3D增材。

基于此,公司称,其已经从全球最大的LPG贸易商转型为全球最大的丙烷脱氢制造商。
2015年,张家港扬子江石化有限公司一期项目投产,是东华能源实施的战略转型、升级、布局烷烃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的重要标志。当年,该项目下66万吨丙烷脱氢制丙烯项目、40万吨/年聚丙烯项目生产装置基本满负荷生产。
值得一提的是,张家港扬子江石化系东华能源于2011年出资5.60亿元设立的,持股比为56%。2015年5月,公司将剩余的44%股权作价5亿元收购。
2017年至2019年,东华能源还相继收购了宝应金范100%股权、聚烯堂电子100%股权、天盛港务100%股权、宁波新材料部分股权等多家公司,进行产业转型布局。

2019年,公司宣布出资166.70亿元在茂名建设烷烃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一期)项目。
由于一期项目中丙烷脱氢和聚丙烯装置,副产大量氢气和部分剩余丙烯单体,为了加强氢能源的综合利用,今年7月13日,公司抛出丙烯腈及其配套项目,延长产业链,预计投资超过65亿元。
根据2020年报披露,目前,公司拥有张家港、宁波、茂名三大生产基地,张家港基地一套60万吨PDH和一套40万吨PP,宁波基地2套60万吨PDH和一套40万吨PP已经建成投产。宁波基地二套40万吨PP建设基本完成,投产在即。
茂名基地和宁波基地正在同步规划、建设3套60万吨PDH和4套40万吨PP,预计2022年底到2023年初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