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黑产业网】7月7日消息,2025年6月30日,随着一份招股说明书(申报稿)更新,山西阳光焦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阳光集团”)的A股主板IPO进程重启。从2007年计划牵手雅戈尔等资本折戟,到2009年借壳ST金顶无疾而终,再到2022年1月披露招股说明书(申报稿),阳光集团的上市之路已蜿蜒了将近二十年。

1.
从招股书来看,阳光集团家族企业特征成为其IPO进程中另一个无法回避的焦点。创始人薛靛民及其子薛国飞通过直接持股,牢牢掌控着公司81.88%的股份。前十大股东中,薛靛民配偶赵仙叶持股0.6%,其兄弟薛电龙持股1.00%,形成典型的家族控股格局。
此次更新招股书,是其在今年3月因财报更新“中止”后重返赛道。计划募资40亿元,投向369万吨/年捣固焦化项目、焦炉煤气制液化天然气及合成氨项目等。
相较于上次募资,本次募资项目直砍20亿元,本次募资,阳光集团仍计划将78%的募资(31.3亿)投向369万吨焦化项目,引起大家的质疑。这与其说是战略升级,不如说是对核心焦化主业的极致加码。
2.
近几年,国内焦化的路并不好走,近年来,由于国内房地产等终端需求不振,国内钢厂利润保持低位,高炉提产意愿不强,其需求不足直接导致焦炭市场价格低迷,焦化行业逐渐下滑至周期低谷。
阳光集团自身业绩便是最直接的晴雨表。2022至2024三年间,公司营收从204.38亿一路下滑至181.94亿,累计跌幅超10%;净利润更是遭遇断崖式崩塌,从21.37亿骤降至6.76亿,累计狂泻68%。盈利能力指标惨不忍睹:毛利率从20.91%萎缩至6.82%,近乎“腰斩再腰斩”;
在如此严峻的内外环境下,仍将IPO募资中超七成投入扩张本就深陷泥潭的焦化产能,逻辑何在?
阳光集团在招股书中描绘的蓝图是打造“国内较大规模且具稳定保障供应能力的低碳、清洁、高品质的碳基材料基地”,强调资源高效转化与产业链延伸。
然而,市场更关注的是:在行业产能过剩格局未改、下游需求复苏遥遥无期的当下,逆周期砸下31亿巨资扩产,是未雨绸缪抢占未来高地,还是风险巨大的“火中取栗”?
3.
除了焦化行业外,炭黑也是阳光集团的另一大重要业务。其招股书和近期动向显示,拓展高附加值产品和布局海外,正成为其寻求破局、打造“第二增长曲线”的关键落子。
阳光集团表示:“要突出研发高附加值的绿色炭黑系列产品,并着重探索下游低碳绿色橡胶中间体产业领域中的产品研发。”
截至2024年末,阳光集团炭黑产能已达38.50万吨,占据国内约4.22%的市场份额,稳居行业前列。从营收贡献看,炭黑业务占比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从2022年的14.86%提升至2024年的18.32%。
更具野心的布局,则指向遥远的印度尼西亚。招股书披露,阳光集团通过控股子公司印尼安仑(PT. Anlon Sunshine Indonesia),计划投资28,664.87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0.8亿元),在印尼建设一个大型炭基新材料综合体。
该项目拟新建40万吨/年煤焦油深加工项目、30万吨/年炭黑项目、15万吨年电极糊、10万个/年坩埚装置和 1x210t/h 亚临界超高温炭黑尾气锅炉+1x65MW亚临界超高温水冷发电机组,并配套建设相关的生产辅助设施。
这一布局直指行业痛点。国内炭黑市场因产能过剩陷入恶性竞争,而东南亚需求正快速崛起。据了解,2024年东南亚轮胎产量增速达9.3%,显著高于全球平均。印尼作为东南亚最大经济体,天然橡胶产量占全球20%,却严重依赖炭黑进口。阳光集团提前卡位,可享受区域增长红利。
对于资本市场,阳光集团的IPO之路,将成为观察传统焦化企业如何在周期阵痛、治理挑战与转型压力下寻求突围的经典样本,毕竟,在碳中和的巨幕下,每一块焦炭都需重新寻找坐标。